终其原因:我们都变成了我们当初讨厌的模样

想想这句话,有时候觉得真的很心酸,不知道这句话能不能套在你身上…曾经,我对未来没什么规划,得过且过,但从未想过做销售…以前觉得销售如何如何,心想再怎么不得志也不去做销售啊,是吧?!而现在,我是名销售,且越来越觉得销售是个不错的职业……细思极恐啊,我的初衷呢?今天周末,看点东西吧~

那是因为在周星驰的电影中,有一个基本的内核,这个精神内核在电影外表,形式的变化下从未改变过。这还要从之前的一个毫不相干的事情讲起。

在薄某某被审判后,网上有个句子被传得很广,大意是:薄某某娶了第二任妻子之后,开始行污受贿,最后步步走向深渊,然而,在法庭上,他的二妻和他相互指认,而他的次子也未从美国来看他,唯有前妻和长子出席法庭。

首先不争论这段话是否准确。可在网上为此感同深受的非常之多,让我吓了一跳。因为我在某个方面上是赞同离婚或二婚的,毕竟追求幸福有时可以是很个人的事。再想想,我明白了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崇拜的道理——新的没有旧的好,换句话说,就是人应该向本出发,勿忘初心。

总之,上面的事例就是在向本出发的精神内核下,包裹着善恶有报的外衣的传播行为。

讲回周星驰的个人导演电影,细细回忆的话,其实每个电影中都有这么一个内核在支撑着整部电影,甚至导向了电影的剧情。

从《喜剧之王》开始,内核第一次出现的标志就是周星驰念出那个经典台词,"我是一个演员"以演员为深深追求的他,从与莫文蔚走近开始,"演员"二字在他身上开始偏离,直至最后的戏中戏才又找回本心。电影的最后一场戏,正是周星驰在默默无名时一直苦苦筹划的《雷雨》。

在《食神》中,周星驰本是神仙,却被打入凡间。食神在一次阴谋后,丢失掉食神的头衔,而经过一系列的追回战。在食神大赛上,他做出的并不是什么精彩料理,而是在他落难时,吃过的那一碗超美味的杂烩饭。终究悟出"只要有心,人人都是食神。"

这句台词在电影前后出现过两回。

《食神》的成功之后,周星驰又推出了两部功夫题材的类型片,《少林足球》与《功夫》。

在《少林足球》中,这种精神内核成为了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驱动力。吴孟达演的黄金右脚,退役后一直对自己踢假球感到羞耻。而周星驰一帮的少林师兄弟,在师傅死后,四散到城市中打工,以往的师兄弟情随着武功一起留在了过去。

直到,周星驰这个人将双方聚到一起,他们开始了每个人找回以往的自尊,以往的武功,以往的情谊的过程。在决赛居于劣时的情况下,赵薇扮演的阿美递给了周星驰那双补过的旧球鞋,一切都豁然开朗。

到了伟大的《功夫》时刻。主人公儿时怀揣济世的梦想,只不过是当一名医生或者一名武师,他选择了后者,又因为儿时被欺辱的经历,他最终沦落成一名小混混。

而遇到了火云邪神,将他的武功和善念同时逼了出来。黄圣依代表了主人公儿时一切的美好之物,如同被摔碎过得棒棒糖,无论如何都无法修好。电影的最后,她和周星驰一起拉手跑进了糖果店。

有的人曾说,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小人物的奋斗。我并不完全赞同,周星驰的电影一直告诉我们这么一件事。人忘记什么都不要忘记最初的追求。周星驰用各种角色,共同演绎了失而复得这个命题。他常常以美好的结局来包裹着,再在银幕上放给我们看。你笑的时候,周星驰是无厘头的喜剧,你落泪的时候,周星驰又是伤感的成人童话。

这就是为什么,周星驰的电影,年纪大后再看,会让人越发的感概,究其原因,说句滥情的话,我们都变成了我们当初讨厌的模样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1542310